高功率能量飛秒激光中多芯光纖熱效應(yīng)對合成效果的影響
相干合成技術(shù)能夠克服光纖激光器中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的限制,隨著通道數(shù)量的增加,相干合成的成本與空間也會急劇上升,比如N個獨立放大器的合成需要N倍的空間、元件和成本。基于多芯光纖(MCF)的相干合成技術(shù)有望突破該瓶頸,然而當功率增加時多芯光纖中會形成沿直徑方向的溫度梯度,從而導(dǎo)致多芯光纖纖芯非均勻模場收縮,因此深入理解多芯光纖中熱效應(yīng)對合成效果的影響成為亟待研究的問題 。德國耶拿Limpert教授課題組最近針對該問題進行了詳盡的理論研究。
圖1:1 m長的摻鐿 MCF 中的有效模式面積和強度分布
圖1左圖顯示了纖芯直徑 80 μm 、3 × 3 多芯光纖有效模場面積隨光纖長度的演化。功率隨著光纖長度而增加,導(dǎo)致光纖末端熱負載更高,從而加劇模場的不均勻收縮,因此每個纖芯的模場面積都在逐漸縮小。右圖顯示的光纖末端的強度分布表明不同纖芯之間存在很大差異,非均勻模場收縮不僅會降低系統(tǒng)的合成效率,還會影響放大效率和非線性。
圖2:MCF中同向泵浦的熱負載
作者提出采用同向泵浦能夠降低光纖末端的熱負載,從而減輕多芯光纖的非均勻模場收縮。因為同向泵浦的主要放大部分靠近泵浦輸入端的地方,所以可以有效降低光纖末端的熱負載。圖2展示了同向泵浦時光纖內(nèi)的熱分布,主要的熱負載出現(xiàn)在光纖前部,光纖末端熱負載較低。
圖3:纖芯 80 μm、3 × 3 MCF 在同向泵浦時的有效模場面積的演變
圖3展示了在同向泵浦條件下有效模場面積沿著光纖的變化,可見模場面積減少發(fā)生在增益光纖前半段,而且縮小比例比反向泵浦小的多;在光纖末端,幾個纖芯的有效模場面積基本一樣。然而同向泵浦積累的非線性更高,盡管可以提高合成效率和輸出功率,但是單脈沖能量卻更低,
圖4:用于反向泵浦的MCF的新設(shè)計
為了解決同向泵浦輸出單脈沖能量較低的問題,該課題組提出如圖4所示的棒狀光纖結(jié)構(gòu)。去除棒狀光纖末端的空氣包層后,即使在反向泵浦情況下,光纖末端泵浦強度依舊較低,從而降低光纖末端的熱負載。從圖上可見,熱負載最大的部分出現(xiàn)在空氣包層斷開之處,而光纖末端熱負載大大降低。
圖5:3 × 3 MCF有效模場面積隨光纖長度的變化,此時為1 kW反向泵浦
有效模場面積在新型結(jié)構(gòu)中的演化情況如圖5所示。可以發(fā)現(xiàn),在有空氣包層的部分,模場面積和光束質(zhì)量與之前的反向泵浦情況基本一致,如圖5(c)。但是在沒有空氣包層的部分,熱負載快速降低,有效模場面積快速增加,有效模場面積基本沒有區(qū)別,輸出光斑質(zhì)量大大升高,如圖5(d)所示。
圖6:最大合成功率(上)和最大合成單脈沖能量(下)與光纖芯數(shù)之間的關(guān)系
這種新型結(jié)構(gòu)的多芯光纖也可以提升合成效率,從而大幅度提高合成之后的平均功率和脈沖能量。如圖6上所示,利用10X10的多芯光纖,有望獲得平均功率為20000W、能量超過600mJ的飛秒脈沖。
該課題組提出了兩種方法以消除多芯光纖中的熱效應(yīng)對相干合成的有害影響,為多芯光纖在高功率高能量飛秒激光系統(tǒng)中的實用化鋪平了道路。